◎環境災難沒有最大,只有更大!後疫情時代經濟復甦,仍然靠石油、巴基斯坦遭恐攻這回對象是中國、海地總統凶案真相為何?
https://www.rti.org.tw/radio/programMessagePlayer/programId/789/id/126007
◎劉必榮時間-連線專訪 東吳大學政治系 劉必榮 (Bih-Rong Liu)教授,深入剖析最重要外電新聞。
德國上週遭受百年來最大洪水,傷亡慘重。總理梅克爾到場巡視後表示,在德國語言中沒有文字能夠形容這滿目瘡痍的慘狀。執政的基民黨此時除了救災,還要面對緊接著要舉行的大選。對手綠黨和社民黨虎視耽耽。
這場水患也不只德國受創,西歐地區的災情也頗嚴重,更喚醒全球重視環境議題,否則「環境難民」會越來越多。
上周末石油輸出國家組織與非石油輸出國家組織的OPEC+開會,終於達成增產協議,未來每天將增產40萬桶原油,這等於把疫情爆發前所減產的部分都補回來。這個協議讓全球油價開始下跌。
OPEC+的決議除了代表石油仍然是其他能源無法取代的事實,也凸顯疫情嚴峻造成的經濟倒退,亟需要石油扮演復甦動力的角色。
日前在巴基斯坦北部有一輛巴士遭受恐怖攻擊,糟糕的是有九名中國水壩工程人員身亡,由於中國與巴基斯坦關係密切,因此中國希望巴基斯坦儘快緝兇,此事的發生也讓中國意識到其一帶一路的深水區,其實都涉及到當地的衝突或內戰,中國也因此成為被攻擊的對象。
當然西方對一帶一路的抗衡力道也來越大。這個事件也意味中國未來的外交事務區塊中,與西南方各國的關係將成為重點。
海地總統摩伊士遭刺身亡,嚴格來說,在摩伊士的葬禮舉行後,真相始終並沒有大白,凶手倒底是誰,莫衷一是。
這個事件中,哥倫比亞成為新聞焦點,理由是行凶的傭兵是哥倫比亞裔,偏偏這些傭兵都是由美國代為訓練的。
#劉必榮國際新聞評論